曾国藩家训之逆来顺受之法

曾国藩在他的家训里头教育子女的时候,特别强调一点:面临困难的时候,甚至是面临别人的刁难的时候,如何运用行动的智慧。他曾提到百端拂逆之时,只有逆来顺受之法。我们现代汉语里头逆来顺受这个成语多少有点贬义的意思,这个词往往形容一个人性格很懦弱,很胆小,很怕事,但是曾国藩在古汉语里用到的这个逆来顺受,它是没有贬义色彩的,而是一种行动智慧,是一种纯客观的描述。那么他这个逆来顺受里头到底包含着怎样的内涵呢?我们讲一个故事:

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候,1860年,英法联军从天津登陆,一直打到北京,咸丰皇帝逃跑,因为政府军没有战斗力,途中就下令曾国藩将一支精锐部队勤王(古代皇帝危险,各地驻守部队要紧急入京救皇上),可这支部队没有让曾国藩带领,让曾国藩的手下鲍超带领入京,他就很疑惑,问了自己的情报组织,得知这个主意是胜宝给咸丰提的,胜宝想要接收和指挥这支部队。曾国藩明白这支部队借出去容易收回来难,因此一直推脱,后求助于胡林翼,胡林翼表示必须得出兵,不能够冒天下之大不韪。但是曾国藩心有不甘,随即求助于幕僚。自己最得意的学生李鸿章出了主意,先向咸丰皇帝请旨,表示勤王可以,但是需要曾国藩或者是胡林翼带领,否则没办法显示出湘军的忠诚。在这段时间之内,奕昕就和洋人都谈判完了,也就没有了勤王的必要。曾国藩就按照李鸿章说的方法去做了,果然完美解决了问题,自己的军队保住了,勤王之举也有了交代。后曾国藩说,在遇到困难的时候,要多动脑子,训练自己的智慧。

也确实,在为官过程中如果只是单纯的拒绝,不懂得变通,不讲求做事的方式和方法,还会给自己招来不必要的麻烦,甚至是杀身之祸。这里再讲一个故事:

魏晋时期,司马氏集团有一个非常有才的干将钟会,钟会出身名门世家,加上颇有才华,所以恃才傲物,但是非常崇拜嵇康,因为嵇康名气很大,就一直想要结交于他。可嵇康知道司马氏集团想要篡权,所以就讨厌钟会的为人。有一天,钟会拿着自己的著作《四本论》,让嵇康帮忙写个书评,可看到嵇康在打铁,也不好意思过去搭话,心里紧张,索性把书扔到了嵇康旁边,就落荒而逃了,后面也没了下文。于是过了一段时间带上一帮文学青年去嵇康家里,去的时候嵇康还在打铁,这次走到嵇康面前,可嵇康也不搭理他们,这就很尴尬了,真是很丢人,咬牙切齿,掉头就走。可嵇康说话了,内容却是一顿嘲讽,说咱们又不是一路人,你来这里干嘛呢。钟会实在是气不过,就回了嵇康说青山不改,绿水长流,咱们走着瞧。后面嵇康的朋友吕安因为含冤入狱,嵇康帮他作证,被钟会抓住机会,唆使司马昭把嵇康和吕安都杀了。可是同为竹林七贤中的阮籍,处理方式就不同,他也跟司马氏一团道不同,一旦碰到被设圈套的事情,就装傻,装糊涂,喝的大醉,喝醉了也就拿他没办法了。

像这种不拒绝,多化解,其实就类似于太极,四两拨千斤。物理学来解释就是,当一个外力过来的时候,如果是直接去对抗,也就承受了全部的力量,可如果用圆的力量去处理,也就会化解掉。这是一种高级的智慧。

有一个老人,退休之后,一个人生活,喜欢安静。经常有孩子外边吵闹,老人希望孩子离开,但没有直接驱赶孩子,而是说谢谢你们,让我这里这么热闹,让我不那么孤单,而且有了年轻的气息。为了表示感谢,第一天给赏金,第二天减其半,第三天再减其半,逐日递减,还说了一个合理的理由自己退休了没什么钱。最终孩子因为劳无所获离去,老人得也到了安静。

所谓逆来顺受,其实是少拒绝,多化解,是一种四两拨千斤的智慧。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点赞12 分享
评论 抢沙发
头像
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!
提交
头像

昵称

取消
昵称